(六)表示修饰关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八)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助词。
(一)相当于“以”,表范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
(二)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4.动词。同“如”,好像,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荆人夜涉》)
5.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