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介词,相当于“于”。
(一)在。
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
(二)对、对于。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三)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3.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副词。
(一)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二)表条件,“才”、“这才” 。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四)表转折,“却”、“反而” 。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三国演义》)
(五)表限制,“只,仅”。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六)强调判断,“是”、“就是”、“原来是”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