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
当前位置:

热点:明确“未成年人打赏可退还”,事先防范更重要

2020-05-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衢州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88095716 展鸿衢州事业单位考试|衢州公务员考试交流群:375764730展鸿衢州公务员备考群

微信公众号:衢州人事考试在线|电话咨询:18969902981张老师/18667045941李老师

衢州地区各类考试招考公告全国各地公职考试真题公务员课程免费备考资料

“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退还”,是保护也是警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支付技术和网络娱乐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未成年人因为网络游戏或网络直播平台支付较大金额用于充值、“打赏”导致的纠纷时有发生。最高法作出“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退还”的明确规定,为人们处置此类纠纷厘清是非边界、提供法律支撑。由此透视出的诸多警示值得关注。

首先,“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退还”是对孩子弱势地位的有力保护。这种“保护”不是对其沉湎网络的认可与纵容,而是对其随意花钱的无意识过错的必要纠偏。我国民法总则规定,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民事无行为能力人,民事无行为能力人进行的民事行为通通都是无效的;8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进行与其能力、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需得到其监护人的追认,否则将认定无效。家长请求网络公司退还未成年人已经支付出去的打赏费用,于法有据,法院支持理所当然。

image.png 

其次,“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退还”是对网络经营者的有效惩戒。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推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规定并未得到切实落实。不少游戏企业以第三方账号实名认证为前提,简化游戏软件本身的实名认证设置,导致未成年消费者非常容易通过第三方账号,如以微信、QQ、邮箱等方式登录游戏,为未成年人长时间游玩及过度充值提供了便利。“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退还”,显然是要网络经营者把非法所得吐出来,归还受害者。

image.png 

其三,“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退还”是对孩子监护人的有益警示。法院支持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未成年孩子的打赏款项,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刀切”地逢款必退,更不能被误视为家长放任孩子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免责护身符。尽管最高法已将未成年人的网络打赏行为界定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产生法律效力须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认。但在网络经营者已设置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和人脸识别等合理防范技术手段背景下,如果监护人对于未成年人超出自身行为能力打赏存在过错,仍要由监护人在其过错范围内承担责任。

退还未成年人网络打赏款毕竟是事后纠错,力避此类纠纷发生还需在网络认真把关、家长务实监管和提升孩子自控力等多方面相向而行与综合施策。(via钱江晚报)

理性看待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退还

最高法这一指导意见出台有其现实背景,疫情防控期间一些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网络付费游戏或网络直播平台以打赏等方式支付巨额款项。

针对未成年进行游戏充值、打赏网络主播所引发的纠纷,最高法给出了明确意见,那就是,当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网络直播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如果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时,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image.png 

这样的意见不仅给广大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且还对网络服务提供方,也就是游戏平台、直播平台等释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如果充值或打赏者是未成年人,事后家长要求退款时,还是尽快退款得好。因为一旦双方闹上法庭打官司,按照最高法的指导意见,网络服务提供方胜诉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还不如尽早退款为上策。这样也避免了未成年人家长为了讨回款项付出更多的现实成本。

但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却要理性看待最高法的这一指导意见,不能觉得有了指导意见,就等于有了护身符,放松了对家里未成年人的监护和管教,任由他们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虽然最高法规定了未成年人巨额打赏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需要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才能发生效力,如果法定代理人不同意或不予追认,则该行为无效。但是判定打赏行为无效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必须首先能够证明进行网络充值或打赏的,确实是家里的未成年人,这样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image.png 

但是具体到现实中,恰恰是这样的前提条件,让很多家长犯了难,同时也给了网络服务提供者拒绝退还款项的理由。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家长确实很难证明进行充值或打赏是家里的未成年人,在同对方百般交涉无果后,才选择求助于网络曝光,而网络服务提供者不过是担心事情闹大,舆论压力太大而退款。

所以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管有没有最高法的指导意见,平时都要加强对家里未成年人的约束和管教,注意设置手机支付密码,避免泄露。不要等到真的发生孩子大额充值或打赏了,才去想着维权,那时候成本和代价就大了。(via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由于“熊孩子”在网络直播平台用父母的支付宝、银行卡“慷慨”打赏而引发关注的事件不在少数。稍稍研究便发现,这些打赏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经过家长同意,私自把钱转出。这种情况下,最高法明确“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退还”,对法院今后审理类似案件,可以起到快刀斩乱麻的判决指导作用。当然,要从根本上避免“熊孩子”私自网络打赏,除了司法努力外,更需要家长们从平时引导、适度监管等基础做起,避免事情发生了再讨要退还等麻烦。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