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
当前位置:

面试热点:“996”工作制引争议

2019-04-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2019年浙江公务员VIP群:216329308|微信公众号: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在线|

浙江省公务员招考公告浙江省公务员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 热点概述

最近,“996工作制”显然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继2019年2月有赞公司在年会上宣布将推行“996工作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后,一场由程序员发起的反996运动于3月底迅速席卷全网。日前,马云、刘强东、周鸿祎等互联网大佬集中针对996发表了各自观点,再一次将这个话题推上热搜榜。

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中午休息不超过1小时,且一周工作6天。这是一种违反劳动法的工作制度,却备受互联网企业及企业家推崇。

4月12日,马云率先发表了对996的看法。他表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是修来的福报”“加入阿里要做好准备一天(工作)12小时”。当这番言论遭到热议和质疑后,马云接连两次补充道,自己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颇具玩味的是,刘强东与马云罕见地站在了同一个阵营。刘强东在朋友圈发文称,京东近5年未实施末位淘汰制,人员急速膨胀的背后是发号施令者变多而实干者变少,他表示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996,但混日子的人不是兄弟,这也引发一些负面评价。

然而,当当创始人李国庆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另一阵营,隔空呛声道,自己坚决反对996。他认为,优秀的企业是结果导向、效率导向;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他赞成实干与巧干,而不是低效率耗时间。

此外,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等业界大佬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996的看法。周鸿祎指出,强制员工996没意义,996要从人性出发,让团队拿到股票,让员工自愿进入996;张朝阳则表示,搜狐要求员工尽职尽责地工作,把工作当成本份,这是一种职业精神。

据微热点数据显示,4月12日至今,996的热度接连出现了四波超过90的小高潮;从热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996这一话题在4月15日9时达到了94.7的热度峰值。而在与996相关的全部信息中,提及频次最高的词语依次为劳动者、员工和生活。

针对互联网大佬此番谈及“996工作制”的言论,网友们也是议论纷纷。多数网友对“996”表示反对,认为“996工作制”本身就有悖于劳动法,且非996并不意味着平庸,将996与奋斗划等号不仅属于偷换概念,还存在道德绑架的嫌疑。

但也有部分网友指出,996并非强调无意义的加班,而是强调奋斗精神;一个人想要成功,便自然会为此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截至目前,两大阵营对此仍争论不休,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并公开发声。总体而言,主流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对强制加班、美化加班的企业文化提出了质疑。

 

■ 热点透析

观点一:

进行理性的分析之前,需要在价值观层面澄清一个误解,即对996有争议,并不是不想奋斗、不要劳动。今天,从梦想改变命运的个体,到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负重前行的企业,再到我们这个正在进行复兴冲刺的民族,都仍然需要奋斗精神、需要艰辛劳动。没有人不懂“不劳无获”的道理。但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企业的焦虑可以理解,但缓解焦虑的方法不是让员工加班越多越好。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委托—代理”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事实上,这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把加班长短作为激励手段,这肯定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996引发的讨论,是一个反思互联网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契机。

随着中国的人均GDP逐步接近1万美元左右,人们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有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随着中国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随着互联网行业逐步进入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下半场,企业治理也更需要树立结果导向、效率导向,进行更加文明、高效和人性化的时间安排。事实上,更加弹性的工作机制,比强制的996更能激发员工自发的工作热情,从而也能让企业更好挖掘人力资源潜能。

因此,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我们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仍然需要奋斗与拼搏,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人们的“美好生活”具有更广阔的内涵,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完善企业治理、设计激励机制。我们不是要在工作与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之间做二选一的排他选择,而是要在兼顾的基础上让员工更好地去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的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的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有人把中国的经济奇迹称之为“勤劳革命”,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而996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观点二:

不错,凡成功者,确实都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代价,996在他们的眼里,已经是相当享受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是让年轻人没有任何代价地为企业服务的理由。996到底是福报还是煎熬,应当由年轻人自己感受,而不是老板评价。再成功的老板,都不能用自己的经历和过程,去衡量员工的劳动强度,去评价员工的行为。如果这样,就会损害员工利益、侵犯员工权利。

员工不是企业的工具,企业对待员工,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执行,并依据员工个人的兴趣爱好、创业能力和发展动力,做出是否应当加班和增强劳动强度的决策。如果员工没有这样的需求,或者企业给出的劳动条件无法激活员工的加班热情,就没有权力要求员工加班,而不是用所谓的996逼迫和压制员工加班。

我们并不否认,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前提是,奋斗必须出自于员工自身,出自于员工对事业、对前途的追求,出自于员工能否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能盲目地把996与奋斗相提并论、盲目联系。不执行996制度,不代表不奋斗。执行了996制度,也不代表就是奋斗。奋斗与否,要看员工有没有这样的追求。

恰恰是,多数员工对待幸福的理解,就是为报酬付出劳动,为劳动获得报酬。劳动与报酬,必须协调和统一。成功者,切莫用自己的经历去要求年轻人。加班也不是成功的唯一渠道,加班不代表能够成功。管理者和从业者一同正确对待加班,鼓励年轻人奋斗,才是最有效的手段。把996当作一种制度,一种冠之以高大上名字——奋斗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年轻人把996与奋斗结合起来,不受制于996,却能通过996感受奋斗的快乐,不把奋斗与996相提并论,却能够给予奋斗更多的努力,这才应当是对奋斗的正确理解,对996的合理运用。几大互联网公司的成功,确实注入了太多996元素,甚至可以说是996凝结而成。但是,也绝不要以为,这就是对的。

不要用奋斗去绑架年轻人,更不要用996去限制年轻人。奋斗也好,996也罢,都必须把维持员工权利放在最高位置,要不损害员工利益。幸福需要靠奋斗获得,奋斗不代表就是要执行996制度。

所以,把加班当作一种文化,把996当作福报的观点和想法,是不太合适的,至少,不够完善。如果不加以纠正,是会给其他企业胡乱加班、且不给员工正当利益造成错觉的。实际上,谁都知道,成功的企业,哪家不是996,甚至更加严厉和残酷。如果员工做了,还得不到老板的一句好,还认为员工没有做好,没有奋斗,不该享受幸福,那才叫真正的冤呢。


观点三:

奋斗无关,与利益有关。

舆论场关于996工作制的讨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仍未终结,甚至不时还“高潮迭起”。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个明显违法的做法为何一直屹立不倒,甚至在基本的是非问题上还纠缠不清?原因恐怕在于其中关联的利益,以至于996的辩护者们即使面对大多数人认可的常识都拒绝承认。

毋庸讳言,996的辩护者们阵容是强大的,他们中不乏我们这个社会最为推崇的一些明星企业家。他们的辩词本身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又天然带有主角的明星光环,因此具有强大的迷惑性。

不仅如此,一些人还善于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比如他们的核心“话术”是把996和奋斗联系起来,捆绑起来,甚至唯一地等同起来。在他们的论述中,996违法、违反情理,这都不是事,只要一个“奋斗”就够了:不奋斗,哪来的未来?不996哪来的未来?为了未来,难道不应该996?为了未来,必须996!只能996!

为了“夯实”这个逻辑,“成功者”拿自己的“忘我工作”现身说法,搬出一大套高大上的说词和例证,连“两弹一星”都被拿来说事。他们甚至将合法的8小时工作制作为996的对立面污名化,凡是老老实实8小时上班的就是不努力、不奋斗、求安稳、“没有未来”,等等。这是一连串极具迷惑力的操作。只可惜这种逻辑一开始就是错的,这个强行人为设定的公式“996=奋斗”并不存在,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推导自然只是错上加错。

奋斗,必须是自愿的,支持它的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对于企业强制推行的996而言,如果没有制度落实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一致的刚性,没有制度保障员工有坚实的未来,奋斗就无法存在。当员工缺乏长期合同的保障,随时都会被裁员,没有确定的回报来奖励责任感,甚至连加班费都拿不到,这时候奢谈奋斗无异于“何不食肉糜”。在人口红利的尾声阶段,强推996是一柄双刃剑,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员工,必然透支未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不得不说,这碗由明星企业家精心烹制的鸡汤虽然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明显有毒,劳动者很难笑纳。还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毒鸡汤论调无异于对奋斗精神的解构,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消解,它一再被端出来,将对弘扬奋斗精神的时代主旋律构成干扰,有思想上造成混乱的危险。

996不是奋斗的代名词,它更多涉及的是法律与利益层面的问题。奉劝有心推动996常态化的人们:请在法律框架下,老老实实拿利益说事,不要用那么多高大上的说词混淆视听,而是切实拿出能让劳动者心甘情愿和企业同甘共苦的利益保障制度。我们需要的是合法合情合理的奋斗精神,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国家敬业尽责的奋斗精神,把这些割裂开来,奋斗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相关评论

@工人日报:辛勤劳动不等于无所顾忌的加班和漫无边际的任务指标,“为幸福而奋斗”也不应当成为企业逾越法律红线、忽视员工健康权休息权的代名词。将超时加班美化为“拼搏和敬业”的企业文化,这是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这不仅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可能损害高质量发展的耐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996”工作制产生争议是一种社会态度的转变,人们对收入的关心开始让位于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关心。企业作为创造社会价值的社会组织,服务的终极目标还是广大社会群体。因此,我们呼吁企业在创造社会及经济财富的同时,也应对员工的身心健康予以人性关怀,毕竟人不是赚钱的机器。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