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鸿教育
浙江
您当前位置:

面试热点:“陪伴式啃老”

2019-04-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2019年浙江公务员VIP群:216329308|微信公众号: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在线|

浙江省公务员招考公告浙江省公务员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www.chinagwy.net)专注于从事公务员考试辅导培训、书籍的研发等工作,专业的师资团队、深入人心的服务理念、创新实效的课程模式。选择展鸿,助您成公!

■ 热点概述

最近,热播剧《都挺好》引发了大家的刷屏和讨论,演员郭京飞饰演的二儿子苏明成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角色。几个孩子中,就他最会讨母亲开心,工作是苏母花钱走后门找的,房子是苏母买的,连装修也是苏母给装修的,结婚后,打着陪伴父母的名义,经常从苏家拿钱,典型的“啃老族”,但他却认为一切都是母亲自愿为他付出的,所以他不是在啃老。

有网友据此总结出了一个词:“陪伴式啃老”,用来形容“苏明成们”——指那些借着陪伴父母的名义,留在父母身边,啃老的行为。表面上看是在老人身边生活,似乎能更多地照顾老人,实际上自己的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这种行为,有人赞同,把其美化成“常回家看看”,区别于传统的纯粹的啃老族。一项调查显示,77.3%受访者身边有“陪伴式啃老”现象,63.4%的受访者认为以陪伴为借口依赖老人生活是不孝。解决老人缺乏精神寄托的问题,70.5%的受访者建议子女帮父母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

杨大爷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今年61岁。杨大爷和老伴膝下只有一个儿子,他们目前和儿子一家住一起,不过平时身边的亲人只有儿媳和孙女。“我儿子常年在外地工作,孙女不满1岁,儿媳还没开始工作,他们一家子还是挺困难的,我们就负责家里吃饭开销,减轻他们的负担。”杨大爷说,像她和老伴这样接济孩子的父母很多,她并不觉得孩子接受父母这种程度的帮助是“啃老”。“我只有这一个儿子,免不了多为他想一些”。

社科院学者研究认为,“陪伴式啃老”同时包含“陪伴”和“啃老”。“现在老龄社会有很多问题,有些老年人生活状态、自理能力比较差,而请护理人员费用非常高。陪在老人身边的子女更了解父母,如果能时时照应,老人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很多老人也愿意子女来陪伴,同时给子女一些补偿。”如果从双方需求的角度看,这是可取的。但有人是以陪伴老人为名义进行“啃老”,并没有尽到照顾老人的责任”。

对于这种“陪伴式啃老”,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年纪轻轻,不出去挣钱,依靠父母,是让人很不齿的行为。尤其在农村里“陪伴式啃老”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年轻人早已经到了该赚钱养活自己的年龄了,但是一直都呆在家里,不出去挣钱,整日无所事事,吊儿郎当,在村子里闲逛,一副“公子哥”的形象,这类年轻人被戏称为“农村少爷”。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陪伴式啃老?父母自愿给钱算不算啃老呢?

据调查显示,77.3%的受访者身边有“陪伴式啃老”现象。交互分析发现,从城市级别看,二线城市受访者身边“陪伴式啃老”现象最多(84.3%),其次是三四线城市(74.8%)。从年龄段看,80后身边“陪伴式啃老”现象最多(81.7%),其次是90后(80.0%)。

 

■ 热点透析

观点一:

常听人说,父母年龄大了,需要的不是儿女在事业上有多大成就,不是儿女能赚多少多少钱,而是儿女对于父母的陪伴。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父母好不容易把子女养大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却渐行渐远,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只要自己的孩子能经常回来,陪自己说说话,唠唠嗑,父母就会很开心、很知足。

中国式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入了全部的爱,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父母为子女付出,是出自于他们的本能,是应该的,但我觉得我们不能毫无愧疚地全盘接受,尤其是当父母的付出已经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时,子女要是还尽情的享受着,那么这就是啃老。

初入社会的我们,在经济上难免会有些局促,在父母能力范围之内,让父母帮扶着,我觉得无可厚非。但有一定经济能力时,就该停止接受父母无条件的馈赠。尤其是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大家基本上都是平民出身,生活条件本就不是很好,在父母还能赚钱的时候,你要是事事依赖父母,自己不赚钱,需要钱了找父母要,可能父母还能帮衬帮衬。等父母年龄大了,或者生重病了,你该怎么办呢?所以,人还是得靠自己,自立自强才是生存之道,“啃老”行为不可取。

 

观点二:

当我们把啃老悲情化时,其实老人们未必就这样想。诚然,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都会望子成龙,但有一天孩子们展翅高飞离开时,他们会有深深的失落。当他们老了,需人照顾时,孩子却远在天边,那种感觉更是难以形容。相对于远离,“啃老”反易接受,对于那些陪伴在父母身边的,陪伴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当然,啃老是不对的,在主流价值里无论如何不能得到承认,但也要看到,所谓“依靠老人”,并不一定等于啃老。中国父母对于子女大多是倾其所有式关爱,哪怕子女已经长大了,在父母眼里依然是孩子,他们仍然想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这种帮助超过了老人的能力,违背了老人的意愿,就是啃老;反之,老人提供的帮助,在能力范围内,也是自己愿意的,还从中找到了价值和快乐,则很难称为“啃老”,不能随意贴上不道德的标签。

若以“陪伴式啃老”的标准来看,我们今天似乎处于一个啃老无处不在的时代。在道德上,当子女成年后,应该独自挑起生活重担,反哺父母养育之恩,可在现实中,又有多少子女,能够不要父母帮助而独自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当我们谴责别人时,不妨想想,自己又为父母做了多少?

别轻易在陪伴和啃老之间画等号。社会是复杂的,老人的需求也是十分微妙的,在谈论养老话题时,更应该走近老人的身边,去问问他们真正关心什么、需要什么,而不是对着屏幕挥舞大棒。


观点三:

“陪伴式啃老”,是尽孝还是“啃老”?事实上,这更多取决于亲历者的主观感受。有些老人乐意子女在身边,也愿意给予其经济支持,那么也就根本谈不上“啃老”了;有些老人则是被迫、被动地为一起生活的子女衣食住行买单,那么就是另一回事了。其实,对两代人住一起的家庭模式而言,经济支出从不必然应由哪一方承担。这取决于各自的经济能力、支付意愿和消费习惯等等,但凡自家没有意见,外人便无权指指点点。

当我们动辄以批判的姿态谈论“陪伴式啃老”,其实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我们到底在谈论些什么、批判些什么?如果将所有子女和父母同住、父母支付日常开销的情况都称作“陪伴式啃老”,那么显然是有失偏颇的。“陪伴”不是问题,“啃老”才是问题——子女过度占用、压榨父母的金钱,是为“啃老”。很显然,时下热议的“陪伴式啃老”,并不简单等同于“啃老”,前者的成因更复杂。

为什么会有“陪伴式啃老”,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中国家庭独特的相处文化和议事方式决定的。许多子女从小到大都和父母住在一起,即便在其成年之后,父母负责家庭开支的“惯例”也延续了下来。中国式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通常都不会发生直接的、坦诚的“经济协商”或“经济谈判”,特别对于家庭日常支出来说,原来付钱的一方默认就会一直付钱下去……这是一种习惯成自然,是两代人缺乏必要财务沟通过程的结果。

在家里人看来,很可能只是延续惯例,而在外人看来却变成了“陪伴式养老”。中国式家庭,尤其是几代人同住的家庭,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谁要占谁便宜”,而是大家都不会“谈钱”、不会体面地重新分配家庭的经济支付责任。就此而言,从传统家庭过渡到现代家庭,补上“财商”一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相关评论

@嘉兴日报:区别是否“啃老”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父母是否自愿,有无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二是是否侵害了其他子女的权益,造成了明显不公。若不是,被定义为“啃老”恐怕是不妥当的。也就是说,对于“陪伴式啃老”,我们不宜一概而论。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www.chinagwy.net)提醒考生:备考时间有限,考试竞争激烈,请考生们做好学习规划,从现在开始复习。预祝大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上岸梦想!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

推荐直播

推荐面授

    推荐图书